圣地亚哥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海明威老人与海的悲剧色彩人只是在和自 [复制链接]

1#
怎么样治疗白癜风好呢 http://m.39.net/pf/a_10467294.html

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小说《老人与海》看上去没有什么复杂曲折的情节,故事内容非常简单,简要概括一下就是:老人圣地亚哥八十四天没有打到鱼,钓到了一条大马林鱼却被它拖了三天两夜,把它杀死之后无法放在小船上,只好把它系在船边,于是被嗅到鱼腥气的大鲨鱼咬得只剩残骸,老人最终什么也没得到。最简单的故事往往有着极为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和寓意,《老人与海》就是如此。但不管这个小说有多丰富的意蕴,它在本质上其实是一出悲剧,具有十分浓重的悲剧色彩。

到底什么是悲剧呢?亚里士多德认为:“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、完整、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。”他还指出了构成悲剧的六个要素,即“情节、性格、言词、思想、形象与歌曲”。从这个定义来看,我觉得《老人与海》是完全符合的。

老人是一个靠捕鱼为生的渔夫,却已经八十四天没有打到鱼,算是濒临生存的绝境了。“生存还是毁灭,这是个问题”,并且还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。

虽然《老人与海》的情节并不曲折复杂,甚至十分单一,但却不失为一个完整的故事,主要围绕着老人捕鱼这一条线索,有开端、发展、高潮、结局和尾声,并且各部分之间是连续的,有必然联系且不可挪动。

就长度来说,《老人与海》中的行动长度不可谓不长,不说没有写出来的那八十四天,就说老人这次出海,就经历了三天。海明威先后展现了老人与大马林鱼、鲨鱼搏斗的行动。并且,叙述视角几乎一直聚焦在老人身上,就像电影中一镜到底的长镜头。另外,海明威写这个小说是有人物原型的。

《老人与海》也具备悲剧六要素中的五个要素,即情节、性格、言词、思想、形象。情节无需赘述,我们还可以看到老人不屈服的性格、出海时独白式的自言自语、“一个人可以被毁灭,但不可以被打败”的思想、具有英雄主义的成功的失败者形象。因此,尽管《老人与海》在形式上是小说,但在本质上是悲剧,具有很强的的悲剧性。

那么,这个悲剧性是由什么造成的呢?表面上看,《老人与海》似乎是一出命运悲剧,老人的悲剧是由命运造成的,是无法摆脱的。在小说开头,海明威就交代了男孩被迫离开老人的原因,即男孩的父母认为老人四十天还没捉到鱼是“倒了血霉”。

耶稣受洗后曾被圣灵引到旷野,禁食四十天。老人之前曾经有一次连续八十七天没有收获,之后三个礼拜每天都捉到了大鱼,而老人这次出海,也是在第八十七天制伏了大马林鱼。

耶稣禁食的四十天加上基督教大斋期的四十天,再加上复活节前的“圣周”,也刚好是八十七天。类似十字架的意象在小说中也经常出现。

老人经历了两轮及极其相似的八十七天,并且这个数字具有宗教意味,老人的故事就像一出具有宗教色彩的命运悲剧。这就表明了人生是循环的,是无休止的一系列被钉上十字架的过程,人只能重蹈命运的覆辙。

但我们不能就此把《老人与海》的悲剧色彩简单归结为命运悲剧,还要看到老人的行为因素。亚里士多德认为,悲剧主人公“之所以陷于厄运,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恶,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”,悲剧的灵*是情节,人物的品质由他们的性格决定,但他们的幸与不幸则取决于他们的行动。在小说中,老人陷入困境时,不止一次说了这句话:“我只是出海太远了。”出海太远,使他陷入了孤立无援的无助境地,使得归程太长,使他在制伏大马林鱼后多次遭到了鲨鱼的复仇,最终导致了战利品的毁灭。

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到,这个八十七天与上个八十七天有所不同,上次八十七天后接连很多天都有巨大的收获,而这次则以失败告终了,老人说,他再也不会交好运了。这看似由难以避免的命运注定的失败,其实是由老人自己的行动造成的。

我们还可以看到老人在行动中的内心冲突,即黑格尔所认为的最高冲突——心灵的自我冲突。黑格尔在《美学》一书中指出:“悲剧行动的真正内容,是由存在于人的愿望之中的一些实体性的、自身合理的力量所提供的。这些力量决定悲剧人物追求的各种目的。”“于是个人的行动,在特定情况之下,力求实现某一目的……势必会引起和它对立的激情来反对自己,因而导致难以避免的冲突。”

黑格尔认为悲剧的实质是伦理的自我分裂与重新和解,可以产生一种和解的、平静的感觉。老人圣地亚哥和大马林鱼搏斗,目的本就是要把它杀死,却在僵持时感叹道:“我从没见过比你更庞大、更美丽、更沉着或更崇高的东西,老弟。来,把我害死吧。我不在乎谁害死谁。”但紧接着,老人就又就埋怨起自己来了:“你现在头脑糊涂起来啦。”因为尽管“这条鱼也是我的朋友……不过我必须把它弄死”。在大马林鱼被鲨鱼吃得只剩残骸时,老人却反而感到了轻松,“你给打垮了,倒感觉舒坦了,他想。我从来不知道竟会这么舒坦。”在小说结尾,失败的老人又梦到了狮子。老人经历了心灵内在的冲突与和解,最终看上去似乎有着波澜不惊般的平静。

最后,《老人与海》中的那个小男孩,除了帮助和安慰老人,对情节的发展似乎没有什么推动作用,这个人物有什么用呢?

老人在出海的过程中,每次遇到难题,都会想,如果男孩在就好了。可偏偏男孩不在,被迫不再跟着他打渔了,这应该是为了衬托老人的孤独和困境。这就凸显了老人的英雄主义和悲壮感,更能体现出悲剧性。

另外,小男孩还是一直在帮助老人,帮他拿工具、请他吃饭、安慰鼓励他,看到老人失败归来而痛哭,这其实代表了悲剧所能引起的怜悯感和同情。不过,这种感觉最终也将得到净化,变得平静,转化为一种力量。在这个过程中,老人的精神已经潜移到了小男孩身上。这才是悲剧的根本目的所在。

终其一生,人只是在和自己的错误搏斗。这种错误,是由自己的行动直接引起的。看似可以避免,实则不能。因为在行动的背后,是性格在驱使,而我们无法违逆自己的性格。因此,有些错误是不可避免的。我们要做的,就是与之搏斗。希望我们都能像老人桑地亚哥那样,平静地说一句:“我只是出海太远了。”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